董仲舒

2022-08-03 11:30:04 

 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

  董仲舒从孔孟认为社会有五伦(所谓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兄弟和朋友)择其要者定为三纲。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。再将儒家宣扬(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)合为五常,这是三纲五常的来历。

  三纲五常历来被视为皇权专制主义的根基。但是细细看来,在专制之外,它也一样有着虚君立宪的功用。虽然说是君为臣纲,但却是天下之道中的一维而已。在三纲里,尤其是这个父为子纲,引出一个孝字。所谓家国并举,忠孝相通。国是家的扩大,忠亦是孝的延伸。所以在逻辑上,孝倒是忠的前提。更何况皇帝亦是天的儿子,首先也要事天以孝道。这样,就在意识形态上造就了孝、忠两元分离的局面。

  董仲舒的五常,把儒家的道德教条形而上学化和宗教化结合在一起。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在孔孟那里,不过是世俗的道德。可在董仲舒手中,这才获得了本源,成为体现天意、天志的自然法规。这个五常,其实是高于皇权的。虽然君为臣纲,君叫臣死,臣不得不死。但人主的发号施令,一样要受到五常的约束。否则,其统治的合法性一样要受到怀疑和削弱。

 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,和其它的立宪制度一样,在历史上有效防止了皇权专制主义在废封建兴郡县之后的无限扩张。事实上,秦始皇这样的君王,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。

  三纲五常理论是董仲舒在社会政治学说上到 大一统,特别是三纲理论对后世有极其巨大且有害的影响。

  关于实施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,董仲舒提出如下几条:

  1.正其谊(义)不谋其利,明其道,不计其功

  董仲舒认为:quot;天之生人也,使人生义与利,利以养其体,义以养其心。由于义具有养心的重要作用,利只是养体是为了满足生理之欲望,因此,董仲舒在先秦养心莫过于寡欲和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下,提出处理义利关系,或者说是修身养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正其谊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。主张培养人为GJ为集体的利益而献身的精神。这种道德修养原则从统治者来说,应该起正身以修人的作用,而对广大劳苦民众来讲却是愚忠、禁欲的毒害,他让人虽贫能自安,逆来顺受,丧失反抗的精神和意志。

  2.躬身厚而薄责于人

  董仲舒继承了孔子以来克己内省的德育思想,提倡在处理人我关系的时候,尤其是当个人与他人之间发生矛盾、摩擦的时候,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。他说:仁者,人也;义者 ,我也;以仁安人,以义治我。意思是说,在处理人我关系的时候,应该用仁爱的精神对待他人,具体表现则为求诸人谓之薄,对待别人要多摘花,少摘刺,以宽容为怀;要用义的尺度约束自己,具体表现为求诸己谓之厚,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,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。

  董仲舒所提倡的这种修养原则与方法,如果我们剔除其麻痹人民反抗、斗争意识的封建遗毒余素,做为今天处理同事之间、朋友之间、同学之间关系的一种准则仍是可取的。

  3.积少至巨,以微致显

  董仲舒继承了荀子注重注错积靡的思想,主张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,在个人道德修养的实践中应该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,不以善小而不为。他认为良好的道 德品质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,不良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是由于对小事不注意而引起 ,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他说:众少成多,积少必巨,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,以微致显,故尽小才大,慎微者着。又说:积善在身,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;积恶在身,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。所以道德教育一要防微杜渐,二要积善累德,这是有道理的。

董仲舒》阅读地址:http://www.haochilao.com.cn/2022/0803/1961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