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春节习俗
15、香山公园
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小西山山脉东麓,距城20公里,占地188公顷,海拔575米,是一座著名的具有皇家园林特色的大型山林公园,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。元、明、清都在此营建离宫别院,为皇家游幸驻跸之所。清乾隆十年在此兴建亭台楼阁,殿宇廊轩,共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,后筑围墙并赐名静宜园,名列京西三山五园。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焚掠。1956年开辟为人民公园,近半个世纪的建设,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北京十大公园之一。香山公园文物古迹丰富珍贵,亭台楼阁似星辰散布山林之间。这里有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碧云寺;这里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堂;这里有迎接六世班禅的行宫宗镜大昭之庙;这里有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。去北京旅游,你还能错过如此美景么?
老北京春节习俗 2正月初八,腊八粥送信儿 这个吃,吃的就是腊八粥。
每年正月初八这天,老北京人人家会熬一锅腊八粥,原料主要有豆、米、红枣、葡萄干、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,寓意五谷丰登。
熬得粘糊糊,香喷喷的腊八粥,在旧时是用来供奉神灵灶王爷的。过去食为天,灶王爷地位可了不得。
如今的腊八粥,老北京人会自家熬上一锅,邻里之间相互赠尝,然后一家人团聚,尽情享用,其乐融融。
喝了这给年送信儿的腊八粥,老北京人这就步入了过年的日程。购吃食,买新衣,备年货,规整屋子,迎接年三十儿的到来。
细心的同事还指出,这送信儿还有另一层意思:自腊八节这天起,放账的开始收账,欠债的必须还钱。如此,既给那些放账的一个讨债的理由,又给那些欠债的提个醒儿,别死赖着不还,难不成还要把这账熬成隔年饭?出来混迟早要还,较好年前一把还清,也好一身轻松过新年。
腊八这天,老北京人人也不会忘记用醋浸泡一些大蒜,以备在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,这蒜就俗称腊八蒜。
日子一年年过,这熬腊八粥与腌腊八蒜的习俗,在如今的北京城还很盛行。
我这外地人,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腊八,尝到了老北京人送的腊八粥。浓稠的甜粥,裹着老北京人过年的第一缕香味儿。
正月二十三,糖瓜儿粘
正月二十三,是老北京人人过年帷幔的真正拉开,俗称小年,日子追啊追,正经的大年不远了。
这小年,在老北京人民俗里有个二十三糖瓜儿粘的说法。所谓糖瓜儿,就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糖果。
在正月二十三这天,老北京人家家要祭灶,灶王爷给哄开心了,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儿一甜,便给这家人家带去整年的庇佑,平安康泰;又一说,那糖瓜儿是拿来粘住灶王爷嘴的,以糖封口,见了玉帝干脆一言不发,防他言多必失。
二十三糖瓜儿粘;二十四扫房日;二十五糊窗户;二十六炖大肉;二十七杀公鸡;二十八把面发;二十九蒸馒头;三十儿晚上熬一宿;大年初一扭一扭。
扫房日就是大扫除,不过可不像我们学生时代扫扫地、擦擦窗那么简单。老北京人除了彻底清扫屋里屋外平日扫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网,还有换年画,粉刷糊裱墙壁等工作要做。
糊窗户的景象,现在在北京市区怕是很难再现了,所以策划部的同事建议改成擦玻璃得了。老北京人四合院儿都是木窗户,过年前得糊上白净的新窗纸,窗户上还要贴上福字、窗花、剪纸,挂上吉祥结之类的象征平安如意的手工艺品挂件。
遥想当年家家户户红艳艳的景象,过年的热闹不难想象。而这天的较重要环节,就是给自家的各道门上贴上红纸黑字(金字)的春联。春联一出,年的氛围就顿时浓烈了。
炖大肉、杀公鸡、发面、蒸馒头,一天一项,是这工程浩大的过年倒计时中,香喷喷的环节。在那饮食清淡的年月里,肉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诱惑。这种让身心温暖的追求,是我儿时活色生香的记忆,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减肥为本的年轻人,不知还能否体会。
按照老北京人的规矩,这些丰盛的过年饭菜,必须提前做好。因为老北京人有个忌讳,在岁月新旧交替之际,是不能动刀的,否则不吉利,会招灾惹祸。
除了刀,连剪子针线也一概别动,免生口角,免长针眼。这么多禁忌,还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备停当。直到破五(过完大年初五)之后,才能动刀剁肉切菜。
大年三十儿,熬一宿
大年三十儿是过年的较高潮,所有的积聚和准备,仿佛都是为了这一天的狂欢。不过在含蓄沉稳的老北京人这里,这狂欢因为京味儿的家常质朴,而备添实在。
在这一天,老北京人必须将吃剩的药渣抛到门外,并把自家正用的药方烧掉,据说,如此可以丢百病。
此外,家里要备酒宴,穿新衣,邻居亲朋相互探访拜年,晚辈叩拜尊长,俗称辞岁。尤其是新婚的夫妇必须在丈母娘家辞岁,不然就是不恭不孝。
大年初一,扭一扭
守岁直到天明,可还不能就寝。洗漱顺溜,收拾干净利索了,还得给长辈作揖拜年,磕头送祝福去。
大年初一小孩子较喜欢的,这作揖磕头,可以换来一个个压岁钱红包。新年从这一天开始,孩子们打开那新年的红包,也打开红红火火的一年。
老北京春节习俗 3日落日升,斗转星移,回首往昔,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,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。比如,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。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,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。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,俗称过年。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。古代的春节称:元日、元旦。辛亥革命后,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。
就北京地区来说,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(蒜),就开始有了年味。民谣讲:老太太别心烦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腊八粥,喝几天?哩哩啦啦二十三,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。有一首歌谣唱道:糖瓜祭灶,新年来到,丫头要花,小子要炮。从这一天开始,北京人更加忙活了,要祭灶,扫房子,蒸馒头,置办年货,贴福字,贴年画,剪窗花,贴对联。贴门神,贴挂钱,一直忙活到除夕,开始过大年。
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、衣柜、水缸上,寓意着福到了。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,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,门楣上贴横批,内廷、王公府第,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;守制者(有父、母丧者)则要用蓝纸;庙宇用黄纸。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。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、地接长春。八个大字,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。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,屋外贴上出门见喜,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。
《北京的春节习俗》阅读地址:http://www.haochilao.com.cn/2022/0916/31529.html
已有99+条评论,点击查看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