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善若水的意思

2022-10-26 12:21:37 

  不见其形的东西,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,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,无为的好处。

 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,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。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,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。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?王夫之解释说:五行之体,水为最微。善居道者,为其微,不为其著;处众之后,而常德众之先。以不争争,以无私私,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。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,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、最潮湿的地方。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,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,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。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,都是受到水的启发。最后的结论是:为人处世的要旨,即为不争。也就是说,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,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。

 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,王子朝逃往楚国,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,回到了家乡(可能是务农吧,这一段没看仔细)。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,向老子请教学问,典故孔子问李就是这样来的。孔子将老子比做龙,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、难以着磨。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,孔子说:逝者如斯乎,老子却说:上善若水。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,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。

  《荀子宥坐》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:孔子观于东流之水。子贡问于孔子曰: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,是何?孔子曰:夫水,偏与诸生而无为也,似德。其流也埤下,裾拘必循其理,似义。其洮洮乎不屈尽,似道。若有决行之,其应佚若声响,其赴而仞之谷不惧,似勇。主量必平,似法,盈不求概,似正。淖约微达,似察。以出以入,以就鲜洁,似善化。其万折也必东,似志。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。在此处,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,这里涉及到德、义、道、勇、法、正、察、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。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,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。可以此段引文与《道德经》第八章参照阅读。

  转自《都江堰》(余秋雨):

  水,看似柔顺无骨,却能变得气势滚滚,波涌浪叠,无比强大;看似无色无味,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,累累硕果,万紫千红;看似自处低下,却能蒸腾九霄,为云为雨,为虹为霞;看似没有造型,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

  看上去,是人在治水,实际上,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为人领悟了水,应顺了水,听从了水。只有在这种情况下,才能出现天人合一,无我无私,长生不老。

  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.

  这便是道。意思是说,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,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。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,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,而不与万物争利,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。上善的人,就应该象水一样。水造福万物,滋养万物,却不与万物争高下,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。所以,在我看来,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就是一种心有天下,恩泽百姓,能够在最恶劣,最困难的处境下仍然不忘为他人,为天下黎民付出的崇高精神境界。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,如苏轼被贬儋州(海南)仍不忘自己的胸怀抱负...... 现在,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就是怀一颗仁爱之心,无论自己身处何境,都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心,爱身边的每一个人,并给予他们关怀,而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。

上善若水的意思》阅读地址:http://www.haochilao.com.cn/2022/1026/3360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