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课稿格式

2022-10-08 10:50:29 

  2、教学目标的确定

  知识目标:

  (1)了解太阳辐射的波长组成

  (2)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,对太阳辐射的吸收、反射和散射作用

  (3)进一步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并着重理解保温作用的机理

  (4)了解大气对全球热量平衡的作用

  能力目标:

  (1)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、大气温室效应图、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

  (2)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

  情感目标:.

  (1)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,要提高环保意识,保护臭氧层

  (2)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,要把握规律,保护地球。

  3.教学的重点难点

  重点: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;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。

  难点:大气的温室效应;太阳辐射、地面辐射、大气辐射、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。

  二、教学手段.

  (1)我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导,学生为课堂主体,实现师生互动形式,以多媒体、板书、画图为辅助手段;

  (2)以讲述、提出问题形式引入矛盾,引导学生思考分析;

  (3)以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;

  (4)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;

  (5)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(互联网、图书馆、报纸等)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,扩大知识面,促进全面发展。

  三、教学方法和过程

  1.新课导入:首先我引入Flash动画《后羿射日》神话故事,调动学生对本次课的听课兴趣和求知欲。

  提出问题:后羿为什么要射掉九个太阳?

  通过直观的动画呈现,运用发现教学法第一个步骤--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,引出矛盾。营造课堂的学习气氛,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景之中。

  教师总结:回顾前面1.2节学的知识,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,单是一个太阳每分钟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煤产生的热量。太阳表面的温度约达6000K,可是到达地球的却不及太阳辐射总量的22亿分之一,这之间的能量哪去了?

  2.讲授新课:我通过课件展示图片,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。

  (1)提出问题:通过课本图2.2的对比,图1和图2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?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么强烈?通过学生分四个组讨论,我进行归纳总结。

  教师总结:相同点是地球、月球都是不发光的球体,其能源都是来源于太阳辐射,不同的是地球隔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层,保护着地球。因为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削弱和保温作用,以至于地球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,晚上的气温不会太低,减少了地球表面的气温日较差。进入本次课程内容--大气的热力状况。

  教学效果:运用发现教学法中的类比发现,诱导学生发现两图中的共性和区别,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。学生在观察两幅图都能够很好的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区别,其中第二组学生描述的比较完整。接着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,再次把矛盾抛向学生。

  过渡问题:大气层相当于一扇大门,为什么允许大量的太阳能量进,却只有少部分的能量逸出?首先就要了解太阳和地球两者辐射过程中不同的波长特点。进入主题。

  (2)本次课程重点我依次分三个层次来授课。主要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:①太阳以什么样的形式向地球传递能量,有什么特点?②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发生了哪些一系列的能量变化?③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又发生哪些模式的转变?

  ①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,分别思考以上三个问题,从中选代表进行总结。通过学生的观察图,分析图,分组讨论。

  教师总结:太阳能量辐射的特点:以多种波长形式辐射,只要集中在可见光区。

  教学效果:在下结论时我语音加重并有停顿。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,作用于感官的'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,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。同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总结性的字段。在授课过程中,我采用图表结合,直观对比方法,图表法直观并高效。以分组形式进行,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。学生通过读图,分析图,并得出结论。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,学生们都感觉到成功的乐趣。如(表1、图4)。

  光区波长(lambda;)范围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百分比

  紫外光区lt;0.4mu;m紫外线7%

  可见光区0.4-0.76mu;m可见光50%

  红外光区gt;0.76mu;m红外线43%

  太阳能量辐射特点:以多种波长形式辐射,只要集中在可见光区。

  ②大气的削弱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,在教学时间上我分配较多。在教法上我采用抽象化直观的方法,运用波浪学说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(图5),也是本次课的亮点与创新。波浪的波长大于石头的半径,波浪就越过石头,否则就散射开来。原理同大气中波长不同的紫外、红外、可见光射在大气中CO2 、O3 、水汽、尘埃等成份上散射或是反射等削弱方式。通过身边熟悉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大气削弱原理,学生理解效果也比较好。用列表对比法表示大气削弱作用(表2)。图表对比与总结更能让学生透彻理解,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。

  图5 波浪学说

  削弱方式大气成份波长范围削弱强度

  吸收CO2 、O3 、水汽紫外、红外弱

  散射微笑尘埃可见(兰、紫)中

  反射较大尘埃、云层可见(红、紫)强

  表2

  ③大气的保温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,特别是大气的温室效应,太阳辐射、地面辐射、大气辐射、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。所以在解释 物体的温度越高,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,反之越长这一实验原理时,我采用举例法,如太阳温度相对地球来说比较高,所以太阳是短波辐射,地球是长波辐射,使其简单化。通过指导学生读书,真正理解过渡语中所提出的问题。同时通过几道简单习题进行巩固。

  教学效果:根据皮连生认为知识学习过程分为:习得-巩固-转化-迁移和应用,即行为认知主义的R-S理论,学生基本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其中的原理,并能在练习中运用起来。

  (3) 运用生活中例子:为什么夏天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?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?为什么农民用人造烟幕在晚秋或寒冬防御霜冻?西北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,围着火炉吃西瓜?交通灯中为什么使用红灯停?等生活中的实例。激发学生对掌握本次课程的实用性。

说课稿格式》阅读地址:http://www.haochilao.com.cn/2022/1008/3316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