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随笔
眼神的交流是师生间建立起有效沟通的理想前奏,如何通过关注学生的眼神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心态,对师生之间的交往、沟通具有重要意义。学生的眼神是一本无字的书,它好比一面心灵的镜子,因各具的物色而互不雷同,记载和映照着千差万别的思维文字和心灵投影。所以教师若要真正读懂学生的眼神,须做到真读而不是假读,细读而不是粗读,全读而不是选读。
当教师能够真正读懂学生眼神的时候,也便是课堂教学真正发生的时候,因为我们找到了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金钥匙。泰戈尔有句名言: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,不是槌的打击,乃是水的且歌且舞。教师要努力做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水,经过眼神这扇窗户,流向学生的心田,去滋润他,唤醒他,让他们迎风展姿,百花争艳。
教学的随笔7上课伊始,教师出示第一个转盘(如图)。师生围绕转盘开始了轻松愉快的谈话。
同学们,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玩这三个游戏,你们想先玩哪个游戏呢?学生纷纷发言,有的说想先玩摸球游戏,有的想先玩掷骰子游戏,有的则想先玩抛硬币游戏。
争执不下时,教师发话:这样好了,咱们就由这转盘来做决定吧!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:这样不行,不公平! 为什么不公平? 因为这三个游戏区域不一样大。 那怎么办呢? 必须用公平的转盘才行! 怎样才能使转盘公平呢?在学生的提议下,教师再一次出示了第二个转盘(如图2):现在咱们就请一个同学上来拨动转盘,指针指到哪里,咱们就先玩哪个游戏,好吗? 好!就这样,一个学生上台拨动指针,指针指向摸球区,于是师生开始了第一个游戏--摸球。
反观这一片断,用转盘游戏来导入游戏规则的公平性,看起来不仅顺理成章,而且别出心裁。教师预设的不公平的转盘引发了学生不公平的最初想法,从而急切地想要制定出公平的游戏规则。这样,很快抓住学生的思路,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。然而,细细思考,其中又不免留有遗憾。第二个公平的转盘颇有不当之处。根据教材的要求,新课的教
学目标应该通过摸球这一活动落实,而掷骰子抛硬币则属于巩固练习内容,也就是说,这三个活动的对应任务并不平行,或者可随机调换次序。在这种情况下,教师真的敢放手让学生来自由玩转盘,从而根据学生转出的结果决定先玩哪个游戏吗?如果指针不是正好停在摸球区,而是停在另外两个区域怎么办?那不就本末倒置了吗!再好的教学方式都应该以服务于学生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,这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。然而,当一种认识试图转化为教学实践时,其中的偏差往往又在所难免。上面的案例也许并不十分典型,却足以引发我们思考,尤其是反思自己的课堂:是否因追求形式而把学生抛在了脑后?
教学的随笔8今天的看图写话指导课上,却出现了这样一幕--两学生捂着嘴巴发笑,我给他们使了不少眼色,也无济于事。他们还偷偷笑。这下可惹急了我,一下把他们请到了讲台上。没想到他们还是笑个不停。硬的制不倒他们的笑,就用软的吧!我看了看他们也笑了,台下的同学们见我们笑了,也莫名其妙地笑了,笑声充满了整个课堂--我打了个手势,教室顿时静了下来。我俯下身问刚才发笑的两名学生:你们为什么笑?给老师一个理由,你们就可以下去了。片刻,他们盯着我,谁也不吱声。赖科,你笑什么呢?我问。没有原因,我看见周寅在笑也就笑了。周寅,你来说说呢?我转身问另一名学生。老师,我我想着想着就笑了。搞了半天,原来是这样的答案。真可笑的两个孩子啊!笑触动了孩子的心灵,也触动了我的思维。我转身就在黑板上写了傻笑、可笑两个词,说:大家还会说出带有笑的词语吗?话音刚落,教室沸腾起来,小手纷纷高举我让学生尽情上台在黑板上写词,还可以查字典,结果写了好多好多。接着我就让学生以《笑的课堂》为题写一篇文章,把今天的课堂故事写一写。
虽然没有完成预设的看图写话教学内容,但我及时捕捉到了可贵的写作素材。我相信今天的孩子一定有话可说,肯定乐于表达。我也为自己成功的课堂而笑了。
教学的随笔9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课《山中访友》出自著名诗人、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。这是一篇构思新奇、富有想象力、充满好奇心的散文。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,走进山林,探访山中的朋友,与朋友互诉心声,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,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。上课时,我先在黑板上写了朋友两字,并问学生,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两个字的?
有的说:能给我帮助的人,对我好的人是我的朋友。有的说:关系亲密,熟悉的,要好的是朋友。有的说:朋友有共同的兴趣、爱好,志同道合的。还有的说:我的朋友是XX,因为当我题目不会做的时候,他会帮助我。学生说了很多。正如我预料的那样,很多孩子更多地关注朋友应对自己好,愿意帮助自己的,没有一个学生说到自己对朋友应该怎样。我想这与现在的孩子更多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,不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是相互的这个道理吧。于是,我把词典中的解释写在黑板上:朋友──彼此在交往中产生的感情。我让学生细细体味字典中的解释与自己刚才说的有什么不同呢?学生思索了片刻,有一个学生说到一个词:彼此。她说朋友是相互的,应该你对我好,我也对你好的,能互相关心,互相帮助的。我想这应该朋友交往的真谛吧,通过学生的口说出来是那么难能可贵。于是,我因势利导,说:是啊,看看我们班的这几对朋友,有些就是在互相帮助中建立了友谊。人生难得一知己,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,有几个朋友同行,将充满快乐。今天,著名的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要去拜访他的朋友,让我们与他同行吧。
预习过后,我让学生找出作者有哪些朋友?于是学生板书了很多。从板书中,学生发现作者的这些朋友都是自然界的物体。这就在学生的心里打下一个问号,为什么景物也能成为人类的朋友,人怎么与这些景物像朋友一样交往呢?产生疑问是学生探究学习文本的良好契机,我说:你能感受到作者是去山中看望他的朋友吗?
《教学随笔》阅读地址:http://www.haochilao.com.cn/2022/1007/33120.html
已有99+条评论,点击查看发表评论